在上大学之前,家对于我来说除了是个吃饭睡觉的地方外,更多的是一个束缚的牢笼,觉得它锁住了自己年轻的梦想。
也正因为如此,当我第一次踏上前往安徽的火车时,在火车上激动了整整一晚上。独自一人坐在车厢内的伸缩椅上,望着窗外零零星星的灯光,心里暗暗告诉自己:终于离开家了,终于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了。
以前总觉得离开家,远离父母,便是长大的象征,觉得可以一个人出门闯荡,背包旅行,多么潇洒,多么自在。从此,耳边再也不会有老爸时刻的唠叨与叮嘱,想做什么,就做什么。
那时的自己,总以为外面的世界精彩无比,总希望离家越远越好。当初填报高考志愿时,要不是家里人的百般劝阻,也许我现在已经在哈尔滨上大学了。
/
脑海里对于家意义的改变,我想是从大一的某次放假开始。
那是一年清明节,室友都回家了,只留下我一个人孤零零的留在寝室。因为路程太远,车费太贵,我一般只有寒暑假才回家一次。
那几天自己一个人待在寝室,半夜从梦中醒来,对着天花板,不断怀疑自己,为什么要到那么远的地方上大学,当初就不能找一个离家近一点的地方读书吗?
这样,自己也能每个节假日都回家,吃到家里香喷喷的饭菜,可以周五早上上完课背起包,潇洒的来一句,我回家了各位。而不是眼巴巴地望着别人回家的身影,独自一人在走廊默默懊悔。
从那时起,开始知道家的意义。家在我心里,变得不再是束缚,而是一种牵挂,牵挂家里的人,牵挂家里的物。
记得每年过完寒暑假准备离家时,前一天晚上我都会陷入失眠的挣扎,我会一个人在客厅不断地转悠,看着家里的每一样物品,看着自己书桌前的小饰品,看着书架里一层一层的书籍,不舍的心情不由涌上心头,恨不得立马改签火车票,等过几天再回学校。
记得有一年寒假,因为当时要抢票,所以回校的车票我早在放假之前就买好了。当时室友几个商量着提早几天来学校,大家一起出去玩一玩。我心想,反正寒假那么长,在家肯定无聊死了,所以就爽快地答应了。
可不料,当真的要回校的前一天,我看着家里人不舍的神情,又突然决定改变行程了。可当时正值春运,临时抢票真的是一件碰运气的事。
那天晚上,我一直盯着手机,软件开启自动改签模式,心想:千万要抢到票呀,不想那么早离开家。
结果,那天晚上还真的被我抢到票了。那一次,虽然错过了跟室友一起出去玩耍的机会,但却多了待在家的两天时间,多了跟家里人相处的48个小时。
从那一次起,无论是什么假日,我都变成了寝室最晚返校的那一个,似乎得了离家综合征,讨厌离开家的感觉。
我一直在想,家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。
记得曾经后台有一读者给我留言,说自己刚上大学,从新疆到广东,可能是水土不服的原因,到了学校自己连续地生病,再加上跟室友各种不合,心里很难过。想回家,想告诉爸妈发生的一切,但又怕他们担心。
我看着她打在屏幕上的字,能感受到她的无助与孤独。可我能做的,也仅仅只是通过文字予以安慰,虽然我知道那安慰并没有太大的作用。
那位读者的经历,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大一被骗的一件事情。
记得刚上大一那会,我就在心里告诉自己,出门在外,报喜不报忧,无论发生什么伤心难过的事,长大了,就要学会一个人扛过去,不要再给家里人添加负担。
可是后来,我还是没能兑现当初的承若。
那一次,我跟室友在网上找寒假兼职,谁知竟然遇到了一个骗子。当时骗子还专程来到我们学校,在食堂里,我向骗子交了五百押金,他说保证我寒假有工作。
当时也傻,什么都不懂,以为穿着西装提着公文包的人,就一定是正儿八经的人,没有丝毫的防备。钱给了以后,那人便消失了。
那天晚上我一个人在宿舍楼顶打着骗子唯一留下来的电话,电话那头一遍遍地传来那冰冷的系统提示音:您好,您拨打的电话以关机......
虽然被骗的钱不多,但我还是觉得自己太笨了。当时第一反应便是打电话回家,告诉家里人发生的一切。
当我拨通我爸的电话后,把整个事情的经过都告诉了他,我爸没有批评我,而是对我说:“下次长点心眼,现在外面骗子一大堆,形形色色,什么人都有。明天我给你打点钱,放假了赶紧回家,不用在外面做什么兼职。”
听完我爸的话后,我一个人在楼顶眼泪差点掉了出来,很讨厌自己,觉得自己没用。
那一次起,我才知道,家是最温暖的港湾。无论你在外面经历了什么,只要一通电话,便能抚慰所有的不安。
家,是我们所有人最坚强的后盾。
/
临近毕业,越发知道家的意义。很多人问我毕业后打算在哪里工作,我都很自豪地说,离家近的就行。
上了大学后,才知道家不仅仅只是一个吃饭睡觉刷题的地方,不是一间冰冷的房间,而是一处无论你做错了什么,都能原谅你,温暖你的港湾。
多年以后,当你风尘仆仆地提着行李,打开家门,只要一声爸,妈,我回来了,便能释怀曾经所有的不安与隔阂。
家,是我们每一个人最终的守候。
家,是我们每一个人最大的软肋,但同样也是我们前行路上最大的动力。
次阅读, 0 条评论